云南省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简介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原云南省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云南中医药大学唯一一个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占地150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约1500万元。现有固定成员87人,其中高级职称57人,博士学位成员44人。实验室围绕云南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聚焦云南省区域性重大慢性疾病,形成五个研究方向,深入研究高原肺系疾病、代谢性疾病、脑病、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上述慢病的机理、临床及相关药物、健康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我省中西医结合防治慢病的研究水平,支撑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发展,为我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提供发展平台和原始创新。
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有4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及10余个基层专辑工作站,并成功孵育了新型研发机构——云岭药用资源创新研究院,形成“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链条,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助力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一)实验室组织机构
重点实验室的组织机构通常包括多个关键部门和角色,以确保实验室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具体组织机构如下:
- 管理机构:
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设主任1人、常务副主任1人、副主任4人。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全面规划实验室的发展、把握实验室的主体发展方向。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负责协调和管理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协助主任进行实验室的长远规划和重要决策。实验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实验室科研项目等工作。
学术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5人、委员7人、秘书2人。主要负责确定实验室发展目标、任务和方向,制定开放基金指南,审定开放基金课题并决定资助经费额度,组织学术研讨和成果评价等。
- 研究团队:
设有五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下设立PI和相应课题团队,主要负责执行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等。
- 综合管理办公室:
设专职管理人员4人,科研助理3人。专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行政和管理工作。科研助理主要协助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
(二)学术委员会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共有15名成员,设主任1人,副主任5人,委员7人,秘书 2 人。具体人员如下:
主任委员:程永现(深圳大学教授);副主任委员:肖春杰(云南大学教授)、罗晓东(云南大学教授)、李后开(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温伟波(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袁嘉丽(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委员:田维毅(贵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永琦(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月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永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宝福凯(昆明医科大学教授)、邰先桃(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羊忠山(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秘书:吴月滢(云南中医药大学讲师)、李小雅(云南中医药大学讲师)。